304am永利集团

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真情传播者 ——-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发布日期:2017-09-29    浏览次数: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学习、宣传“7·26”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重要任务,把讲话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使讲话精神能够深入年轻大学生的内心,成为年轻大学生的有力思想武器,传播党的先进理论更是一种神圣的职责。

一、要坚定信仰,在增强自觉性上下功夫

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有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有了政治灵魂,才有了励志前行的灯塔,才有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盾牌,才有了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的精神支柱。“7·26”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才会树立起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起浓厚的学习兴趣,确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才会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效。

二、要把握精髓,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历史担当和思想作风。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关键是要把握住这些精髓要义,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要深刻把握讲话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是要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阶段,深化我们对于当前中国国情阶段性特征的认识。“7.26”讲话精神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这些论述非常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二是要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视角理解。“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一个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7.26”讲话,有助于掌握讲话精神的实质。三是要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领会和把握,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此,要坚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系统掌握讲话的基本内容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要联系实际,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运用不但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化,也检验学习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概括,揭示了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内在紧密关系。在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既要体现在学习理论的深度上,更要体现在实践落实上;既要有认识上的新提高,更要有运用上的新成果。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自觉运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坚持用讲话精神统领各项工作,坚持用讲话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为此,需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来加强学习,需要紧密联系认识和解决全面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加强学习,需要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加强学习,这样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特别需要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学习,需要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来学习,需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学习,在看到自身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更要主动查找自身在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学习生活、社会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要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过程中,使自己在思想上切实有新提高,在学习工作上切实有新进步。要深刻把握讲话所贯穿的务实的思想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工作、干事业,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郑 敏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