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am永利集团

经理刘侣萍社科专访: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办好“大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2-09-26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围绕“大思政课”的内涵特点及其指导意义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304am永利集团经理刘侣萍。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简要介绍“大思政课”的内涵与特点。

  刘侣萍:所谓“大思政课”,指的就是高校在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团队”,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使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比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时空的延展性。从时间上看,思政育人应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螺旋式上升、层层递进、大中小学相互贯通。从空间上看,思政育人应覆盖学生成长的各个场域,其中既包括传统思政课堂,也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场域。第二,视野的广阔性。即历史的纵向视野、现实的全球视野。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历史、现实、未来三种视角,全面开拓思政育人新视野。第三,教学的开放性。即坚持开放办学,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对思政课建设来说有何指导意义?

  刘侣萍: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却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

  首先,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虽然“三全育人”理念由来已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还有待挖掘。“大思政课”将教学场域拓展至社会生活空间,突出“社会即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放在社会生活中去讲、融入社会生活中去讲,更加注重运用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将理论放入实践生活中讲解,增加思政课的生动性、鲜活性、深刻性。更新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就要在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拓展“三全育人”工作内涵,发动涵盖全社会的“全员”力量、实施涵盖日常思政的“全程”育人、实现涵盖社会大课堂的“全课堂”覆盖,这一新理念展现着新时代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路径的重大转变。

  其次,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视野再开阔。从历史的纵向视野来看,“大思政课”在时间维度上要实现历史、现实与未来连通,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特别是要从百年党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讲清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要讲好改革创新的当代实践,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展望国家民族发展的光明前景,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现实的全球视野来看,要从讲清社会热点问题、国际焦点问题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律;要从东西方的比较中引导广大学子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此外,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格局再拓展。一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主要在校园内、课堂上进行,与社会生活实践存在着较大距离;另一方面,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却未能与高校协同推进,发挥起强大的育人功能。拓展办好思政课的新格局,就要统筹用好校内校外两类育人资源、用好专职兼职两支育人队伍、用好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手段。要充分挖掘一批主题鲜明、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的育人价值,并打造配套思政育人课程以此满足学生走出去的要求;高校要请进来一大批领导干部走上讲台,科学家、模范等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讲好奋斗故事,用他们的亲身实践激发青年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既瞄准团队队伍质量提升需求打造教学资源库,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备课平台;又适应年轻学子的学习习惯,办好网络“大思政课”、用好在线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大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明海英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572.shtml


上一篇
下一篇